常說母愛偉大。
母親能為孩子不顧一切到何種地步?
香玉最近在一起社會熱議事件中算是體會到了。
事情發生在上海。
孩子到了適學年齡,母親找到了力所能及的學校中,最好的一所私立雙語幼兒園。
然而入學遇到了問題。
校長在與孩子媽媽的聊天中,各種明示暗示,就是要潛規則。
「機會是靠人創造的」
本著「一切為了孩子」的信念,這位母親就這么挺身而出了。
結果沒想到,校長一次不夠,還要再來一次。
天秤上的砝碼也在不斷增加,校長開始用「進小班」來誘惑這位母親。
另一邊,孩子的母親向丈夫「坦白」了此事。
丈夫氣不打一處來,立刻就要讓孩子退學,同時還要舉報校長。
這時候,夫妻二人的矛盾就出現了。
母親認為:
父親認為:
這信息量也太大了。
又是升學擇校,又是學區房,又是潛規則的。
關鍵詞一個比一個重磅,簡直比狗血電影還要drama。
結果在評論區,我被各位「身為人母」的網友們的真實發言給嚇傻了。
孩子爹們倒是都很樂于奉獻,戲謔一下倒無妨。
認為陪睡校長沒什么問題的母親們,也確實大有人在。
甚至還有人結合當下魔都入學難,入學貴的問題,合理化這種潛規則。
太魔幻了…
正反立場的雙方吵得不可開交。
反對者認為,這樣的犧牲既不值得,也沒必要,突破了人性的底線;
而為那位母親辯解的人們,口徑也大體一致——
只要為了孩子,就算獻出的是底線和尊嚴,都是偉大的。
事件中的那位母親,甚至拉出了《阿甘正傳》來說事。
憑什么阿甘的媽媽接受潛規則就是母愛偉大,而我接受潛規則就是出軌?
這不就是赤裸裸的雙標?
語氣中透著委屈。
的確,影視劇有不少為孩子獻身的母親。
但香玉個人認為,這事兒還是有很大區別的。
先就拿《阿甘正傳》來說吧。
阿甘與正常小孩就不一樣。
他出生時,雙腿就有問題,后背彎得像個蝦仁,走路都得靠輔助器。
同時,他的智商也低于平均水平,只有75,而標準是80。
而這5分之差,讓阿甘達不到公立學校的招生標準,只能去特殊學校接受教育。
但母親堅持,要讓阿甘必須得到和別的孩子相等的機會。
至少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。
當晚,阿甘媽媽就接受了校長的潛規則。
阿甘因此進入了普通公立小學。
另一位同樣愿意為解決孩子入學問題獻身的,是《霸王別姬》里,程蝶衣的母親。
程蝶衣的母親是個妓女。
那個年代,她帶著程蝶衣在花街柳巷里長大。
沒老公,世道又亂,整個人無依無靠。
一個沒爹的男孩子在這種環境里長大,除了送去學藝,還能有什么辦法呢。
總得找條出路。
于是她就把程蝶衣帶去了戲班子。
戲班因為程蝶衣是六指,不收。
就算母親一臉嬌媚順著椅子滑下來跪在地上:
「只要您收他,想怎么著都成」。
人家也是不收。
于是她便拉著兒子,用圍巾蒙住臉,滿臉是淚。
顫顫巍巍拿菜刀把那六指活生生給剁了下來。
母子倆一人一手血,連哭帶喊地回到戲班。
就這么簽字畫押了。
母親輕輕拜過師父,甚至都沒等程蝶衣回頭看她一眼,就走了。
電影中的兩位母親,一個是為了給孩子正常人的成長環境,另一個是為了給孩子找個地兒活命。
都是沒有選擇下的無奈之舉。
而且兩個故事中,父親都是缺席的。
這時候再來對比微信截圖里的那位母親,就發現不一樣了。
她的孩子是個正常小孩,家庭完整。
不管怎么說,孩子也不可能落得沒學上,變文盲,人生失敗的地步。
那么到底是什么讓這位母親這么豁得出去呢?
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差異。
的確,與水平參差不齊的公立學校相比,昂貴的私立學校教育更加高端、國際化,也更容易將孩子送入更加廣闊的平臺。
這位母親的問題也就由此顯現了。
她不是走投無路,無數選擇擺在她面前,而她只想要拔尖。
是不計后果,不惜一切代價地去拿到那個「萬里挑一」。
除此之外,一概是「垃圾」,她統統不能接受。
也就因此,「奉獻」的底色被徹底扭曲了。
電影中,阿甘的母親早年喪夫,兒子有生理障礙,全憑著自己的力量養家度日。
相較于絕大多數,相較于平均數,她無疑是弱勢的。
于是她才眉頭緊皺牙關緊咬,把「實現命運」的機會塞進了兒子手中。
她做的,僅僅是她能做的。
直到阿甘正式入學,阿甘媽媽為兒子前途所做的「奉獻」,也就到此為止。
未來的人生,徹底交到了阿甘的手上。
母親常對他說這樣一句話:
她從沒有給阿甘灌輸過成功的定義,沒有左右過他的人生選擇。
而是把開放的機會擺在他面前,任其自由生長。
最重要的是,她表現出的,是一種「打破差異」的力量。
反觀微信截圖里的那位母親,恰恰相反,是在「追求差異」。
是為了能提前站得比絕大多數人更高。
她一再提到「學區房」,提到「經濟實力不足」,提到丈夫「不嫌丟人」的工資。
其實都是在將自己的所謂「奉獻」用金錢量化。
「自己出去賣的話也沒這個價格。」
能用金錢等價替換的,到底還是母愛嗎?
這本質上,是打著「愛」的名義的攀比。
是種情感綁架。
她會像阿甘母親一樣,在未來的日子里,把孩子的人生交給孩子嗎?
不難揣測,她有著對成功的絕對定義和堅守,上名校、成為精英,才是自己兒子應該擁有的。
或許,她內心或許已經早早安排好了自己孩子的未來該走的路。
在幼兒園入學(再次強調,是幼兒園啊)的時候可以為了「拔尖」而昧著良心和道德出賣肉體。
那么之后呢?
這位母親從一開始就設立了極高的起點,而她的「奉獻」、「犧牲」則將如同緊箍咒,緊扣在兒子頭上。
必須優秀,必須精英。
未來的日子里,只要孩子沒按她的節奏來,這位母親就算不把她跟校長的事情挑明,也會滿眼心酸淚,隱隱晦晦地念叨起她早已埋好的咒語:
「該做的,我都做了,你還要我怎樣」。
這不是母愛,是枷鎖。
可憐的還是孩子。
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從哪一天就走入了這深不見底的,名為「母愛」的圈套。
而未來的日子里,他也有的是時間在自我意志和自責之間來來回回。
這樣的母親實在是太可怕了。
如今的父母中,有相當一部分人,搞不清楚教育的目的。
別說這一代了。
在香玉小的時候,教育的目的就已經開始漸漸模糊了。
很多人應該都聽到過父母長輩們類似的念叨:
「不好好學習,就當掏糞工人」
「不好好學習,長大只能掃地」
「不好好學習,工作都找不到」
教育的育人價值被弱化,取而代之的是與階層地位的直接掛鉤,勤讀書,考學歷,當體面人。
而時代發展到今天,教育就變得更加功利了。
一張自家廚房,一張自家車輛。
而這種功利在招生制度上的體現更為明顯。
這里沒有公平,只有特權。
教育食物鏈,也就因此根據家庭階級逐漸形成。
即,上層無憂無慮,中層過度焦慮,底層放棄教育。
南京有一處面積只有13.2平方米的小破房,卻被炒到了17萬一平。
房子長這樣——
然而就是性價比糟糕成這樣的房子,看房的人還是絡繹不絕。
開始,這房子總價168萬,后來在人們的你爭我搶之下被哄抬到了230萬。
不知道的,還以為這房子里埋了金礦。
但其實,讓它敢要這么高價錢的原因僅僅是,這是學區房。
太魔幻了,什么東西只要一跟「學」字沾邊兒,馬上價格瘋漲。
TVB有部紀錄片,也講了當代育兒之魔幻。
名校只招收一月份出生的孩子。
因為對于小孩子來說,大幾個月,能力上的差異就比較明顯了,所以月份大的孩子比較有優勢。
而是發明了一句:
「贏在射精前」。
好不容易擠進了名校,還不夠,還得比拼才藝。
于是,在香港,又出現了興趣班鄙視鏈。
「不要跟學鋼琴、學游泳的做朋友,要跟學馬術、學豎琴、學高爾夫的玩,這樣才高級。」
簡直都瘋了。
畢竟,人們已經渾然忘了教育是為了什么。
大人們只是把成年人的戰場移植到了剛出生的孩子身上。
忙著比出一個高低貴賤。
富人的孩子過砸錢的生活。
普通人的孩子,母親接受潛規則,也得過上砸錢的生活。
這倒是殊途同歸啊。
首先,他們一定沒有底線。
因為他們的教育者已經把底線模糊成了「奉獻」。
其次,無論他們在砸錢的教育下學到了什么,都不會真正有所獲得。
他們早早被教育了,學習不是學習本身,而是一種比拼。
那么學習的成果,也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。
「贏」才是最終目的。
路徑不重要,成果最重要;
自我實現不重要,出生在終點最重要。
這簡直太可怕了。
不是為了讓你跟別人比成績,
而是希望你在將來,有更多選擇的權利。
而不是被迫謀生。
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了意義,
你就有了成就感。
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,不剝奪你的生活,
你就有尊嚴。
這才是教育的目的。
教育為了獲得思考的能力,而這使人有尊嚴、有價值、有滿足感。
這一切的目的,都是為了實現和平與圓滿的人生。
只要跑起來,尊嚴都可以不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責任編輯: